疝:體內某個器官或組織離開其正常解剖部位,通過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點、缺損、或孔隙進入另一部位即為疝。多見于腹部,又以腹外疝最多見,俗稱“小腸下氣"。腹璧強度降低和腹內壓升高是腹外疝的主要病因。
腹外疝分為:易復性、難復性、嵌頓性、絞窄性四種類型。
易復性疝:疝內容易回納腹腔內。
難復性疝:疝內容物不能或不能完全回納腹腔但并不引起嚴重癥狀。主要是因為疝內容物反復突出,導致疝囊頸部摩擦受損產生粘連而使疝內容物不能或不能完全回納腹腔,多為大網膜。
少數病程長,疝內容物不斷進入疝囊產生下墜力將疝囊頸上方腹膜逐漸推向疝囊內,特別是髂窩區(qū)腹膜與后腹壁粘合不緊,更易被推移,以致于盲腸、乙狀結腸、膀胱隨之下移成為疝囊壁的一部分,稱為滑動性疝,多見于右側腹股溝,亦屬難復性疝。
嵌頓性疝:因腹內壓突然升高,疝內容物強行擴張突破疝囊頸部進入疝囊,隨后囊頸部收縮將疝內容物卡住,使其不能回納,稱為嵌頓性疝。
絞窄性疝:嵌頓性疝的嵌頓如不能及時解除,腸管及其系膜受壓不斷加重使左靜脈回流受阻,動脈血流減少,最后完全阻斷,即為絞窄性疝。
腹股溝疝分為斜疝和直疝兩種:
疝囊經過腹璧下動脈外側的腹股溝管深環(huán)突出,通過腹股溝管后,穿出腹股溝管淺環(huán),可進入陰囊,稱腹股溝斜疝,多見,約占腹外疝的75-90%以上。
疝囊經腹璧下動脈內側的直疝三角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經內外環(huán),也不進入陰囊,稱腹股溝直疝。
腹外疝的治療:
腹外疝如不及時治療,疝內容物會逐漸增多,疝塊慢慢增大,終將加重腹壁缺損而影響勞動力,其中斜疝又??砂l(fā)生嵌頓甚至絞窄壞死而威脅病人生命,因此,腹外疝除少數特殊情況外,均應盡早接受手術治療。此病非藥物所能治療。
1、非手術治療:一歲以下嬰幼兒可暫不手術,疝有可能隨其軀體生長,腹壁肌逐漸加強后自行消失。可采用棉質束帶或繃帶壓住腹股溝管深環(huán)處,防止疝塊突出并給予發(fā)育中腹壁肌加強腹璧的機會。
過于年老體弱或伴有極嚴重疾病不能手術者白天可采取醫(yī)用疝帶阻止疝塊突出,但長期使用可使疝囊頸肥厚,增加嵌頓疝發(fā)生的風險。
2、手術治療:分為①傳統(tǒng)疝修補術;②無張力疝修補術;③經腹腔鏡疝修補術。
傳統(tǒng)疝修補術:基本原則是疝囊高位結扎,加強或修補腹股溝管后壁。
疝囊高位結扎術適應于嬰幼兒,他們的腹肌處于生長發(fā)育中,不需施行修補術。
修補或加強腹股溝管后璧有四種方法:
Bassini法:提起精索,在其后方將腹內斜肌下緣及聯(lián)合肌腱縫至腹股溝韌帶上,置精索于腹內斜肌與腹外斜肌腱膜之間。
HaLsted法:與①相似,就是把腹外斜肌腱膜也在精索后方縫至腹股溝韌帶上,置精索于腹璧皮下層。
McVay法:在精索后方把腹內斜肌下緣和聯(lián)合肌腱縫至恥骨梳韌帶上。
ShouLdice法:將腹橫筋膜自恥骨結節(jié)向內環(huán)口處全程切開,再重疊縫合,然后按①法處理。
無張力疝修補術:傳統(tǒng)的疝修補術都存在縫合張力大、術后手術部位有牽扯感、疼痛、組織愈合久佳易復發(fā)的缺點?,F代疝修補強調在無張力情況下進行修補,采用合成纖維網作為修補材料,優(yōu)點是:手術簡單方便,手術時間短,可在局麻下進行,術后疼痛輕。材料費用相對亦不很貴,大約二千元上下,各地醫(yī)保尚可有不同政策比例報銷。此法性價比相對較高。
經腹腔鏡疝修補術:亦有四種方法:
經腹膜前法(TAPA)
完全經腹膜外法(TEA)
經腹腔內法(IP0M)
單純疝環(huán)縫合法:只適用于兒童及病癥較輕的斜疝。
經腹腔鏡下疝修補對腹璧的創(chuàng)傷相對小,術后疤痕亦小,相對美觀。但其手術費及材料費價格相對昂貴:修補材料較無張力修補材料貴一倍以上達四千元上下,同時腹腔鏡下如使用一次性穿刺套管三個,價格大約六千元上下〈亦可使用重復使用的金屬穿刺套管,此部分費用則可省去〉,如果術中使用一次性超聲刀頭,價格六千至八千元,且目前醫(yī)保政策是不報銷或報銷比例極低。患者可根據自己的需求及經濟承受力選擇采用。



![[object Object]](https://file.youlai.cn/cnkfile1/M02/4C/AD/3053374F427CA7AA5AD0247915294CAD.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360,m_lfit)